他还玩了刘虞一把,说你要是真命天子,老天爷就应该下雨救你这个儿子;既然老天不下雨,那就说明你该死。
从此,公孙瓒独霸幽州,看起来无比强大。其实,公孙瓒杀死刘虞的时刻就注定了他必将失败的命运。
看起来赢了,实际上却是输了,输得一败涂地。因为他彻底输掉了人心。
得人心者得天下,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。
公孙瓒很快就尝到了失道者寡助的滋味。不只是刘虞的许多部下如鲜于辅、阎柔等人纷纷联合袁绍进攻他,更重要的是他的许多部下也与他离心离德,纷纷离去。
其中包括两个人,一个是赵云,另一个就是刘备。
赵云,字子龙,是常山真定(治今河北正定南)人,他来公孙瓒手下参加工作的时间,与刘备差不多。
此时,袁绍已经从韩馥手中接过了冀州牧的大印。常山隶属冀州管辖,按理说应该站到袁绍那边去,但常山的士民推举赵云率领本地乡勇前去帮助公孙瓒。
因此,公孙瓒见到赵云非常高兴,带着几分得意的口气说道:“听说你们冀州的人民都想投靠袁绍,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?”他想要的答案,无非是将军你英明盖世、是正义的一面旗帜、比袁绍那家伙强太多之类的奉承话。
公孙瓒注定要扫兴一回。虽然此时的赵云只是一个无名之辈,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睁着眼睛说瞎话只管阿谀奉承、溜须拍马的人。
赵云朗声回答:“现在天下大乱,很难搞清楚究竟谁是谁非。为解救百姓的倒悬之苦,家乡父老经过商议,决定追随仁政,并不是觉得你比袁绍强啊。”(天下讻讻,未知孰是,民有倒悬之厄,鄙州论议,从仁政所在,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)
几句话透露出了乱世中人们对仁政的渴望,以及赵云希望追随明主的心情。仁政是古代社会的理想政治,只要有可能实现仁政,许多人就会不避险难上下求索。
赵云投效公孙瓒期间,被分配的工作是带领骑兵随同刘备作战。
刘备和赵云成了同事,自然免不了有许多公私往来。时间一久,这两个大男人竟然惺惺相惜,成了知音。
公孙瓒杀死刘虞之后,臭名远播。赵云终于发现上当受骗了,来投奔的不是仁政更不是明主,而是暴政加昏君。
于是,赵云借着哥哥去世的机会,向公孙瓒请假,说要回家一段时间操办丧事。孝悌是当时社会的普世价值,公孙瓒没有不准的理由。
作为赵云的知音,刘备明白赵云为什么要走,也知道他不是请假一段时间,而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。
刘备送别赵云的时候,两个大男人互相拉着手,依依不舍。
刘备知道赵云的心思,赵云也知道刘备的心思。
送君千里,终有一别。最后分别的时刻,赵云向刘备承诺:“终不背德也。”
放心吧,你已是我选中的明主,是仁政的希望所在,终有一天,我会追随你的。
赵云挥一挥衣袖潇洒地走了,刘备却潇洒不起来。
因为刘备是带头大哥。作为带头大哥就要为兄弟们的吃饭问题操心,不能带着兄弟们饿肚子。你甩手走了,那兄弟们怎么办?
再者说来,出生入死这么多年,才当上这个平原相,要是甩手不干了,多年的努力不就付诸东流了吗?
所以刘备注定不能甩手不干,而只能找机会跳槽。
跳槽离开师兄兼老板的公孙瓒,似乎有一点不厚道,他曾经帮助过我,提拔过我,但我也给他出过力为他拼过命,他发薪水我干活儿,也算公平。
最为重要的是,两人的道已不同,分手已是必然。
与矢志践行的仁政大道比起来,同学之谊、提携之情,不过是小节。
人生有三大错误:一是不做选择;二是不坚持选择;三是不断地选择。该选择的时候要选择,该离开的时候要离开。
欲伸大义于天下,就不能拘泥于小节。
失道者寡助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